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澳门永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澳门永利人口总量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口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时期(1949-1961年)。1949年,全县户籍人口为10.53万人,1961年,全县户籍人口为15.84万人,比1949年增加5.31万人,年平均增长3.46%,年均增加4425人。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这期间澳门永利处于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的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共出生人口47379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1.23‰,年平均出生人口3721人,1957年全县第一次出现人口生育高峰,当年出生率达到42.7‰;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的限制,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共死亡人口27555人,年平均死亡率为17.78‰,年平均死亡人口2120人,1949-1955年当年死亡率均超过20‰;人口自然净增加20824人,年均增加1735人,自然增长率13.45‰。从人口机械变动情况来看,上学、工作、上山下乡、就业安置等原因,迁入迁出比较频繁,1957-1961年间,澳门永利共迁入人口11.38万人,迁出人口5.56万人,人口净迁入5.82万人,大量的人口迁入成为期间澳门永利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
人口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时期(1962-1982年)。1982年全县户籍人口25.57万人,常住人口25.84万人(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流动基本保持稳定。常住人口相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0.04万人,年平均增长2.77%,年均增加5578人。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期间澳门永利人口处在高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高增长的状态,二十一年共出生12.94万人,年平均出生率为28.77‰,年平均出生6160人,特别是1962年-1973年,生育高峰长达十几年,期间全县共出生人口84986人,年平均出生率高达37.2‰;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死亡率下降,二十一年共死亡2.78万人,年平均死亡率为6.18‰,年平均死亡1322人;人口自然净增加10.16万人,年均增加4837人,自然增长率22.59‰,是期间澳门永利人口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从人口机械变动情况来看,二十一年共迁入户籍人口18.29万人,共迁出户籍人口17.23万人,人口净迁入1.06万人。
人口中出生低死亡中增长时期(1983-1990年)。1980年以后贯彻中共中共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有关精神,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缓。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29.87万人,比1982年增加4.03万人,年均增长1.78%;全市户籍人口28.53万人,人口净流入1.34万人。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1983年至1990年,全市户籍人口共出生32225人,年平均出生率为14.85‰,比前二十年降低13.9个千分点,年平均出生人口4028人,比前二十年年均减少2132人;全市共死亡人口11057人,年平均死亡率为5.1‰,年平均死亡人口1382人;人口自然净增加21168人,年均增加2646人,自然增长率9.75‰,比1962-1982年间下降12.84个千分点。从人口机械变动情况看,八年共迁入人口27266人,迁出人口28540人,户籍人口净迁出1274人;同时由于务工经商、亲属投靠等原因,外来人口增加,1990年末,户口在外县、市常住澳门永利一年以上人口18754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27.51万人,比1990年减少2.36万人,下降7.9%,年均减少1179人;全市户籍人口30.57万人,人口净流出3.06万人。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实施,期间澳门永利人口发展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状态,二十年间澳门永利共出生人口67017人,年平均出生率11.2‰,年平均出生人口3351人,其中2000年-2010年间有八个年份年出生率低于10‰;全市共死亡人口32790人,年平均死亡率为5.5‰,年平均死亡人口1640人;人口自然净增加34227人,年均增加1711人,自然增长率5.7‰,比1983-1990年期间下降4.05个千分点。从人口机械变动情况看,九十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外出求学务工经商者增多,人口外出逐渐增加,二十年间澳门永利户籍人口共迁入57079人,迁出69566人,人口净迁出12487人,年平均净迁出625人,其中有十七年为人口净迁出。期间澳门永利人口流动从净流入到净流出并呈扩大之势,1990年人口净流入13365人,2000年人口净流出13446人,2010年人口净流出30593人。
2018年末,澳门永利市常住人口27.8万人,比2010年增加0.3万人,增长1.09%,年均增长0.13%,人口总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市户籍人口30.58万人,人口净流出2.78万人。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看,受“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出生率开始有所回升,八年间全市共出生人口29870人,年平均出生率12.17‰,比2001-2010年间高出2.16个千分点,年平均出生人口3734人,比前十年年均增加710人;全市共死亡人口15871人,年平均死亡率6.47‰,年平均死亡人口1984人;人口自然净增加13999人,年均增加1750人,自然增长率5.7‰。从人口机械变动来看,八年间澳门永利户籍人口共迁入25040人,共迁出37980人,户籍人口净迁出12940人,年均迁出1617人。
1949年,全县总人口10.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45万人,城镇化率为32.8%。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澳门永利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人口不断地迁移进城落户,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澳门永利城镇人口分别为13.34万人、17.05万人、18.34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44.6%、59.1%、66.7%。据2018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澳门永利市共有常住人口27.8万人,城镇化率68.9%,分别比1949年、2000年、2010年提高36.1、9.8、2.2个百分点。
总人口性别比受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两性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差异以及流动迁移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人口的性别比范围都在96—106之间。受到“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澳门永利人口性别比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偏高位置。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性别比也在波动中下降,性别结构不断优化,逐渐趋于平衡。根据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前的1964年,澳门永利人口性别比为121.01;1982年下降到109.65;1990年略微上升,为110.78;2000年为110.08;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这表明澳门永利总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状态已基本得到了缓解,进入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域。
1982年澳门永利的人口结构还是增长型金字塔,但呈现收缩的趋势;2010年的金字塔是收缩型金字塔,少年儿童比例低,中老年人口比例大,人口发展呈现减少趋势,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从年龄结构的具体构成来看,1982年澳门永利的人口结构趋向年轻型人口,1990年是成年型人口,2000年开始逐步趋向老年型人口,2010年正式步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综合上述人口发展进程判断,从1982年到2010年,老少比增长了53.22%,年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
国际标准 |
普查年龄结构 | ||||||
|
年轻型 |
成年型 |
老年型 |
2010年 |
2000年 |
1990年 |
1982年 |
0-14岁 |
>40% |
30-40% |
<30% |
16.22 |
20.96 |
26.81 |
35.38 |
65岁以上 |
<5% |
5-10% |
>10% |
10.35 |
7.14 |
4.74 |
3.75 |
老少比 |
<15% |
15-30% |
>30% |
63.81 |
34.04 |
16.64 |
10.59 |
在1982年后出生人口逐年减少,青少年人口数量也随之减少,特别是1982年到2010年,青少年人口数量由9.14万人减少到4.46万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老少负担系数的变化。1982年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58.12%和6.15%,1982年-2010年少儿抚养比 呈快速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2010年少儿抚养比为22.08%,老年抚养比为14.09%;由于2013年12月“单独二孩”政策实施,2015年的少儿抚养比有略微提升,为22.61%;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7年少儿抚养比提高到23.87%。“二孩”政策的放开给了日趋严重的老龄化一个缓冲。
少数民族受到民族政策的保护和照顾,人口得到稳定发展。1953年总人口中汉族101109人,占98.97%;少数民族1043人,占1.03%。1964年,汉族160666人,占98.69%;少数民族2123人,占1.3%。1982年,汉族254464人,占总人口的98.49%;少数民族3889人,占1.51%。1990年,汉族293003人,占总人口的98.1%;少数民族5791人,占1.9%。2000年,汉族283266人,占总人口的98.22%;少数民族5135人,占1.78%。2010年,汉族269655人,占总人口的98.02%;少数民族5457人,占1.98%,分别比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提高0.95、0.68、0.47、0.08、0.2个百分点。
新生儿的存活率增加,儿童的健康水平有所提升。2010年新生儿死亡率为4.7‰,比2000年新生儿死亡率13.3‰下降了8.6‰。随着各种疫苗的普及和医学的进步,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逐步降低,2017年澳门永利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10.2‰,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6.29‰。
各年龄层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提高。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除了10-14岁、20-24岁年龄组死亡率2010年比2000年高0.08和0.05个千分点,其他年龄段的死亡率均有所下跌。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澳门永利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1990年达到63.49岁,2000年增至73.74岁,2010年进一步提升到78.77岁,与1990年相比提高了15.28岁。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澳门永利的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人口文化素质迅速提高,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从表二可以看出,2010年澳门永利6岁及以上人口中,不识字人口占3%,分别比1990年、2000年降低12.83、5.8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33.4%,分别降低12.17、5.84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39.75%,分别提高14.72、5.82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7.2%,分别提高6.81、6.42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2.15%,分别提高1.73、1.47个百分点。
从综合反映国民文化素质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1982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5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水平;2010年提高到8.97年,基本达到初中三年级水平;2018年,澳门永利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98年,基本处于高中二年级水平,分别比1982年和2010年提高2.43和1年。
表二:三次人口普查学历情况
|
1990 |
2000 |
2010 |
占总人口比重 |
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 | ||||
1990 |
2000 |
2010 |
1990 |
2000 |
2010 | ||||
研究生 |
- |
24 |
108 |
- |
0.01 |
0.04 |
- |
0.0089 |
0.04 |
大学本科 |
1122 |
1814 |
5411 |
0.38 |
0.63 |
1.97 |
0.42 |
0.67 |
2.11 |
专科(含中专) |
7317 |
14187 |
11521 |
2.45 |
4.92 |
4.19 |
2.76 |
5.26 |
4.49 |
高中 |
27577 |
29054 |
44099 |
9.23 |
10.07 |
16.03 |
10.39 |
10.78 |
17.2 |
初中 |
66462 |
91453 |
101902 |
22.25 |
31.71 |
37.04 |
25.03 |
33.93 |
39.75 |
小学 |
120995 |
105787 |
85631 |
40.51 |
36.68 |
31.13 |
45.57 |
39.24 |
33.4 |
不识字或识字少 |
42032 |
23713 |
7693 |
14.07 |
8.22 |
2.8 |
15.83 |
8.8 |
3 |
扫盲工作成效显著。随着扫盲工作的深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文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受教育人口比重快速提升。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三普”、“四普”、“五普”、“六普”文盲人口分别为4.68万人、3.73万人、2.08万人、5608人,粗文盲率(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8.11%、12.5%、7.21%、2.04%,文盲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8.02%、17.08%、9.12%、3.1%,均呈现明显下降态势。
高学历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稳步上升。2018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六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34.81%,分别比 “四普”、“五普”、“六普”提高21.25、18.09和14.70个百分点。从1990年到2010年,本科生人数由1122人上升到5411人,高学历人口比重提高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
1982年至2018年,澳门永利结婚率和离婚率都有所提高。2018年人口抽样数据显示,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人口、有配偶人口、离婚人口和丧偶人口分别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9.73%、82.11%、1.9%、6.26%。与2000年比,未婚人口比重下降8.32个百分点,有配偶人口比重提高6.08个百分点,离婚人口比重提高0.96个百分点,丧偶人口比重提高1.28个百分点。与1982年比,未婚人口比重下降19.14个百分点,有配偶人口比重提高17.3个百分点,离婚人口比重提高1.41个百分点,丧偶人口比重提高0.43个百分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多生多育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14.88‰下降到2018年的11.17‰。1990年育龄妇女总数为81244人,生育率为76.65‰。2000年育龄妇女为82720人,生育率为33.45‰。全面两孩政策开放后,澳门永利的出生人数在2017年上半年有小幅增加。由于生育孩子的经济成本过高、精力不够用、妇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制、二孩生育风险提高等原因,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降低,生育率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回落,2018年上半年出生人数呈现下降态势。全市的妇幼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活产总数为3948人,2018年上半年活产总数为1636人。市立医院和妇幼保健院2018年上半年接生孩子总数为1388人,较上年同期减少131人,同比下降8.6%。虽然“二孩”出生人数占比较高,但比重下降。2018年上半年接生孩子中,一胎528人,二胎781人,三胎及以上79人,分别占全部接生孩子总数的38.04%,56.27%,5.69%。与上年同期相比,二胎占比下降3.84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户规模逐步趋向小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三代户约占总户数的60%。1953年家庭户均人数为5-6人。1959年—1961年家庭户均人数为4.9人。1962年-1973年家庭户均人数上升到5.9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日益增多,1982年家庭户均人数为4.83人,1990年为4.04人,2000年为3.16人,2010年为2.67人。从家庭成员数量上看,2010年一人户占19.68%,分别比1990年、2000年提高13.62、9.28个百分点;二人户占29.89%,分别比1990年、2000年提高20.24、10.14个百分点;三人户占28.39%,比1990年提高4.82个百分点,比2000年下降6.14个百分点;四人户占12.86%,分别比1990年、2000年下降12.7、8.5个百分点;五人及以上户占9.18%,分别比1990年、2000年下降25.98、4.7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多人户家庭比重大幅下降,二人户和三人户家庭逐渐成为主流。从家庭代际结构来看, “一代户”“二代户”仍为典型的家庭户类型。“一代户”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占家庭户比重44.32%,相较1990年提高了34.76个百分点。“二代户”比重有所下降,由1990年的64.81%,下降到2010年的42.58%。夫妻户和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成为现阶段核心的家庭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向小康社会的迈进,家庭模式逐步向小型化、简单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增加,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提高。2010年,澳门永利常住人口为27.51万人,比1982年的25.84万人增加1.67万人;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为20.2万人,比1982年15.7万人增加4.5万人。从1982年至201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22%,而劳动年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资源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从60.88%提高到73.43%。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决定就业结构的变化,七十年来,澳门永利人口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澳门永利在业劳动人口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一产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0%以上。1949年全社会劳动者人数为38940人,农村劳动力38840人,占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的99.74%。1953年澳门永利在业总人数为43526人,从事第一产业的有41105人,占在业人口的94.4%。1964年在业总人数为45848人,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7539人,占在业人口的81.88%。
改革开放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步增多。1982年,在业人口为127925人,一产从业人员占61.96%,二产占20.63%,三产占17.41%。1990年,在业人口为168418人,一产从业人员占59.24%,二产占20.96%,三产占19.80%,就业结构为“一二三”模式。2000年,三产从业人口比重首次超过二产,就业构成为53.85:17.39:28.76,就业结构转变为“一三二”模式。2010年,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下滑,由2000年的53.85%降低到39.22%,二产占24.43%,三产占36.35%。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就业结构为31.88:28.20:39.97,就业结构类型转变成“三一二”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个体经济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不断受到攻击和挤压。从全社会劳动者人数看,1949年只有农村劳动力和全民所有制职工,全市企业法人仅一家,从业人员只有85人。改革开放以前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几乎占经济成分的百分之百,民营经济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发展不景气。1950年至1984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仅百余人。
九十年代初期,企业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内部取消干部与工人、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等身份界限,允许职工在国有、集体、私营、“三资”等企业自由流动。1995年以后,全市推行企业改革,对国有和集体企业采取股份、租赁、承包、兼并、破产等方式进行改革。私营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从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来看,2004年澳门永利企业从业人员仅28460人,2013年澳门永利企业从业人员为60492人,同比增长112.5%。
表三:三次经济普查分机构从业人员情况
机构类型 |
2004年 |
2008年 |
2013年 |
2018年 |
企业 |
28460 |
38491 |
60492 |
68639 |
事业 |
7924 |
8036 |
8359 |
7075 |
机关 |
2816 |
2856 |
2736 |
3868 |
社团 |
130 |
1327 |
1008 |
209 |
民非 |
187 |
541 |
850 |
1186 |
其他组织 |
1275 |
1576 |
2779 |
1747 |
从历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来看,女性就业者的人数和比例在逐渐增加,2004年女性从业人员15897人,占从业人员的38.97%;2008年女性从业者20853人,占从业人员比重39.47%;2013年女性从业人员30292人,占从业人员的39.74%;2018年女性从业人员36954人,占从业人员的44.67%。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业人员的学历不断提高,从历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来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和大学本科的占比逐步提高。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42人,占从业人员比例0.1%;大学本科学历2421人,占从业人员比例5.93%。2018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初步汇总,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168人,占从业人员比例0.2%;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0142人, 占从业人员比例9.65%。高学历人才人数和占比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及政府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63530元,为1978年的106.77倍,为20年前1998年的10.37倍,为2000年的8.51倍。
注:
本文历年户籍人口采用公安局数据,常住人口采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
撰稿: 陈虹旭